当前位置:首页 > 运动装备 > 正文

彬县运动装备

  1. 咸阳的历史?

咸阳的历史?

咸阳历史

咸阳是我国著名古都之一,至今已有2350多年,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。素以“秦都”、“帝陵”、“明城”闻名于世,是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。渭河、泾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。远在4干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,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。

中华民族农业的始祖后稷,在此教民稼稿,“务耕农种、行地宜”,并“自漆沮(现漆水河)渡渭取材用”。至今武功县仍有“教稼台”遗址。位于秦都区西南的尹家村遗址,是陕西省最大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遗址,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。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还有下孟村、黄山宫、杨杜村、上陆陌、王烧台等多处。

彬县运动装备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自秦孝公十二年(公元前350)始迁都于此,因“地处九峻山之南、渭水之北,山水俱阳”而得名。中间经秦惠文王、悼武王、昭襄王、孝文王、庄襄王五代,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至秦末,咸阳作为战国秦和秦王朝的都城达144年。

从西汉、新莽、西晋、前赵、前秦、后秦、西魏、北周到隋、唐,咸阳一直为长安门户、京畿要地。明清以来,这里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。封建制度确立后,咸阳一度是全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,秦始皇以咸阳为中心,修筑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道路网——直道和驰道。

同时统一文字、统一度量衡、统一车轨,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。

彬县运动装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咸阳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发祥地之一,这里民风古朴,民俗独特,民风、民俗文化源远流长。其中民间社火、皮影、剪纸、刺绣、草编和琉璃工艺技术深受中外旅游者的青睐。尤其是各种民间工艺品,都着力刻画了咸阳人的形象,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,是黄土高原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。

透过这一幅幅生动形象的艺术品,不难看出,咸阳人淳朴憨厚的性格和豪爽大气。咸阳北部山区剪纸,风格古朴淳厚,南部平原区剪纸线条流畅多变,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。尤其是旬邑剪纸***库淑澜的作品,造型粗犷简洁,构图饱满,表现了劳动人民质朴淳厚的思想感情和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。

咸阳民间刺绣品种浩繁,是实用性、装饰性、艺术性融为一体的手工艺品,它的特点是色彩鲜艳,构图多变,针脚细腻,气韵流畅。陕西素有“中国影戏发源地”之称。咸阳皮影,是用牛皮、驴皮剪刻雕镂绘而成的民间工艺品,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具有强烈的夸张性和浓厚的装饰性。

彬县运动装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关于咸阳名称的由来,一种说法是:古代有:水之北为“阳”,山之南为“阳”,咸阳位于九嵕山之南、渭河之北,山水俱阳,故称咸阳。“咸”字意为“皆”、“都是”等。

另外,有人根据《史记》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,以为商鞅在此置 “咸亨”、“阳里”,公元前350年,秦孝公将两名合一,即为咸阳。

咸阳市政区建置始于夏代,前21世纪,市境西部为有邰氏封地,东南部为有扈氏管辖地,北部为畎夷等原始氏族部落,属禹贡***之雍州。殷商时期,发展到邰、豳、程、犬方等方国,市区在市境东南部。西周时为毕国,后改岐周,为丰、镐二京近郊。东周时封于秦,春秋时称渭阳,至战国秦孝公十二年(前350年),秦国都城经九次迁徙后,定都咸阳。

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,秦始皇统一中国,设郡县,在咸阳周边京畿要地置内史,统辖关中各县。秦末项羽入关,废郡县,恢复分封制,将秦内史和上郡一部分划为雍、翟、塞3国,是为"三秦"的由来。汉高祖初年,刘邦恢复被项羽焚毁的咸阳,取名新城。武帝年间,因咸阳临近渭水始更名渭城。

三国时,咸阳的版图分布在扶风、冯翊、新平诸郡内。到西晋,咸阳境内有始平郡、新平郡、安定郡、扶风郡及诸郡所辖数县。东晋南北朝时期,先后有过灵武县、石安县、咸阳郡等建置。至北周末,境内有分属3州辖下的咸阳、扶风、新平、云阳、冯翊、平凉数郡的十余个县。隋初废除郡制,置州、县两级地方政区,后又改州为郡。至隋末,境内有京兆郡的始平、武功、醴泉、上宜、三原泾阳、云阳7县,北地郡的新平、三水2县,安定郡的鹑觚县东北部。唐代,在关中设京畿道,改豳州为州,至唐末,境内有京畿道京兆府的咸阳、三原、泾阳、醴泉、云阳、兴平、武功、好畤、奉天9县,邠州及所辖的新平、三水、永寿、宜禄4县。五代时至后周末,境内有京兆府的咸阳、兴平、泾阳、好畤、醴泉、武功6县,耀州的三原、云阳2县,乾州及所辖奉天县,邠州及所辖新平、三水、永寿、宜禄4县。

北宋在陕甘置永兴军路,置淳化县,撤销乾州,置醴州。北宋末,境内有京兆府的咸阳、兴平、泾阳3县,耀州的三原、云阳2县,邠州及所辖新平、宜禄、三水、淳化4县,醴州及所辖奉天、武功、醴泉、永寿、好畤5县。金末,境内有京兆府的咸阳、兴平、泾阳、云阳4县,耀州的三原县,乾州及所辖奉天、醴泉、武亭、好畤4县,邠州及所辖新平、淳化、永寿、宜禄、三水5县。元代在陕西置行中书省,境内有奉元路的咸阳、兴平、泾阳3县,耀州的三原县,乾州及所辖醴泉、武功、永寿3县,邠州及所辖新平、淳化2县。

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,洪武四年(1371年)将咸阳迁到渭水驿(即现秦都区所在地),后置三水县、长武县。明末,境内有西安府的咸阳、兴平、泾阳、三原、醴泉5县,乾州及所辖武功、永寿2县,邠州及所辖淳化、三水、长武3县。清代除将乾州、邠州改省直隶州外,仍延明旧制。

民国元年(1912

年),省以下的地方政区改为道、县两级,咸阳归关中道管辖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,后陕西全省县以上设10个行政督察区,境内置有第二、第七、第九、第十等4个督察区的辖地。同一时期,***中央成立苏维埃中央***西北办事处,在今旬邑县、淳化县和铜川耀州区一带设关***区,民国二十九年(1940年),改为关中分区。民国三十七年(1948年)6月至1949年9月,关中各县相继解放,撤销关中分区,在市境设置三原、咸阳、邠县三个分区。1950年5月,撤销三原、邠县分区,咸阳分区改为咸阳专区。1961年10月,咸阳专区辖咸阳市及兴平、鄠县、盩厔、高陵、三原、泾阳、淳化、醴泉、乾县、永寿、栒邑、邠县、长武13县。1964年9月10日,经***院批准,改醴泉为礼泉、栒邑为旬邑、邠县为彬县。1969年,咸阳专区改名咸阳地区。